江心嶼:深挖千年孤嶼文化底蘊,凝結“詩情、禪韻、航標”之魂 | ||||
|
||||
溫州都市報訊 (記者 張新彤) “江南倦歷覽,江北曠周旋。亂流趨正絕,孤嶼媚中川”。南朝永初三年(公元422年),時任永嘉郡太守、山水詩人謝靈運,在江心嶼留下了《登江中孤嶼》詩句。自此,江心嶼與詩結緣,文人墨客紛至沓來,至今島上已留下詩詞800多首。 “燈塔相對影,夜夜照蛟龍。”再至北宋,時任溫州太守楊蟠賦詩描寫當時江心嶼雙塔下的夜航繁忙景象,見證了雙塔作為古航標在溫州海上貿易中的重要地位。 “江心本二嶼,人力合一之。問誰為此者,蜀僧青了師。”后至南宋紹興七年(1137年),西蜀僧人清了奉詔來江心嶼填中川建殿,連接兩嶼為一。由此,江心嶼與佛教緣分愈發深厚,直至其成為“高宗道場”,被封為天下禪宗五山十剎第六剎。 由此可知,“詩、禪、古航標”便是江心嶼的千年文化之魂,雖飽經風霜,但至今仍深刻在江心嶼的亭臺樓閣中、山水草木間。近兩年,鹿城區深挖千年孤嶼文化底蘊,締造“詩詞圣地、江天佛國、世界古航標”為目標,大力推進江心嶼改造提升工程。 鹿城區江心嶼改造提升指揮部有關負責人透露,江心嶼改造提升工程是全市甌江沿線重點建設項目。其中,作為核心工程的東園工程項目總用地面積424.6畝;旨在以詩情、禪韻、航標為靈魂,將“詩、禪、古航標”三大文化特質融入自然景觀之中,實現江心嶼“詩詞圣地、江天佛國、世界古航標”的三大打造目標。 在文化提升上,該工程基于江心嶼自身深厚的歷史底蘊,主要立足于文化的二次挖掘和提升。一是整治提升英國領事館舊址,打造特色主題館,展現近代開埠史。當前已完成近代開埠史館、多媒體互動館、“詩之島”主題展陳館三大主題場館的打造。二是以再現“詩畫孤嶼”為目標,全面梳理歷史上文人墨客留下的800余篇詩詞,邀請23位知名溫籍書畫家為新建亭臺樓閣題寫楹聯匾額,開展詩詞石刻等。同時在共青湖、碧波湖做好“畫”文章,主要依托江心嶼天然景觀,運用燈光、音樂、噴泉等科技手段,融入南戲、古典音樂等元素,展現詩島、佛嶼、航標的獨特文化。 在景觀改造上,該工程以“以詩入畫,以畫成景”為思路,設計了兩塔一寺、海淀朝霞、榕林詩徑、山水詩路、春江秋水、荷風柳月、禪意慧園、湖心禪居、清輝浴光等9大景點區塊,以打造景致不同的特色區域。同時,管網、植被等島上硬件設施也進行了優化和完善。 江心嶼東園工程今年10月1日基本完工,重新開放后江心嶼成為市民休閑觀光的網紅打卡地。僅今年國慶中秋長假8天,在防疫限流情況下,總客流量仍高達9.1萬人次,同比增長達300%。 更值得期待的是,江心嶼的改造提升還未止步,后續將主要從三方面著力:一是持續推進東園建設,盡快完成清輝浴光區塊、英國駐溫州領事館舊址4號樓布展;并推進東園夜游亮化工程、內湖游船碼頭、視頻監控等工程項目建設。二是推進江心嶼碼頭提升改造,力爭明年8月前完成碼頭一期建設工程,并于明年國慶節前投用。三是謀劃編制東西園全島整體規劃設計,對島上文保場所改造提升、參觀線路文化植入等進行總體設計。 |
||||